《电气技术》 《电工技术学报》 《电机与系统学报》(英文)
《电气技术》杂志创刊于2000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注册,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的中国电工行业的学术舆论媒体。杂志依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的行业优势,立足电气及自动化领域,跟踪国内外前沿技术,为制造商发布最新产品信息,为用户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顾问委员
  • 陆燕荪

        陆燕荪(1933- ),男,浙江嘉兴人,高级工程师,机械工程专家。195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今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机械系。1954年起在哈尔滨锅炉厂工作,历任总工程师、厂长。1984年任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总经理,1985年任机械工业部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86年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总工程师、机械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1989年~1994年任机械电子部副部长、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后曾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焊接协会理事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理事长等职务。现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终身荣誉会长 [1]  、中国焊接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荣誉理事长、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复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 沈烈初

        沈烈初,江苏常州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0年获民主德国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学校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沈阳第三机床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部机床局副处长、科技司副司长,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 孙昌基

        孙昌基,1942年8月生,浙江绍兴人,出生于上海。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中国银行副行长、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68年清华大学机械动力系毕业后,任东方汽轮机厂人事组办事员、计划调度科计划员、生产调度科副科长、冷气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其间,1981年至1982年在清华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班学习,1983年至198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英语培训班学习,1984年至1985年在美国西屋公司学习生产管理。1991年后任机械工业部生产司副司长、副部长、党组成员。1998年任国家机械工业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99年后任中国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副董事长,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2001年任中国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副董事长、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党委副书记。

  • 周鹤良

         周鹤良,1932年出生,大学文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工装备的技术与组织管理工作。曾任北京重型电机厂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总经理、机械工业部电工局局长、机械电子工业部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主任、重大技术装备司司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等职务。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常务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现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太电动车协会执行委员职务 。

        先后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过火力发电、水力发电、超高压输电、供配电设备、控制技术以及新能源——风力发电、电动汽车等100 余篇技术论文。公开出版发行电工技术装备与管理一书。

  • 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安志国

        正高级工程师,从事中低压配电网产品研发与应用技术推广,研究方向为一二次融合成套柱上开关,一二次融合成套环网箱,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配电开关设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智能配变终端,一体化变台以及各种低压配电终端,泛在电力物联网系统等各种电力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技术。

        已完成研发的产品中,其中三个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已授权专利20余件,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参与配电产品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与讨论工作。

    鲍海波

        鲍海波,男,安徽长丰人,1988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

        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最优潮流、不确定分析与优化、数字电网建设、新能源并网运行控制等。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电网重点科技项目等各类科技研发项目10余项;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申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其中已获授权10余项。

        担任《电气技术》杂志社编委,担任IEEE、IET、Elsevier旗下期刊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电气技术》等10余个国内外重要期刊审稿人。

    卞星明

        卞星明,男,1985年2月生。2006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6月在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5月从清华大学化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在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工作,2015年3月被聘为副教授,2019年7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and Champaign-UIUC)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研究工作。

        2016年教育部霍英东基金、2017年中国科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获得者。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能源互联网装备技术、等离子体及应用专委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输变电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High Voltage》《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期刊Associate Editor、IEEE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Insulation and Dielectric Phenomena (CEIDP) Board Member、CIEEC2018青年论坛主席等学术职务。

        主要从事电工装备电磁环境、新型电工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揭示了复杂环境下电工装备电晕放电及电磁环境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填料性质、材料结构等因素对新型电工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规律;近期重点研究柔性直流换流站和高海拔等特殊环境下直流线路的电磁环境特性和影响机理、新型绝缘材料应用的科学问题及材料制备方法。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1项结题优秀、1项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开放课题(重点)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优青培育项目等纵向及多个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横向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s & Electrical Insulation、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otechnolog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Polymer Testing、Polymers等电气工程、材料科学领域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15篇为学科前10%高被引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获辽宁省政府优秀新产品奖、陕西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清华大学学术新秀等奖励。

    陈俊

        陈俊(1978—),男,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厂矿保护控制研究所所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第五批产业教授,2015年度中国电力优秀科技工作者奖获得者。中国电力发电工程学会继电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新能源并网与运行专委会委员。长期从事发电厂和工矿企业控制保护产品的研发和管理工作,主持《DL/T 684-2012 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导则》等多项电力行业标准修订和制定,发表论文20多篇,主编《抽水蓄能机组及其辅助设备技术丛书(继电保护分册)》。《电气技术》《水电与抽水蓄能》期刊编委,《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自动化设备》等杂志审稿专家。曾获得中国电力技术发明奖2项、中国电力科技进步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1项等科技奖项。

    单晖

        单晖,男,河南商丘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许继集团有限公司,从事电气一次方面设计。

        在工作期间,先后主持过多个产品开发创新项目,并获得多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带领设计团队从事多个大型项目工程设计,并担任多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先后取得十几个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各大期刊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并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

        先后取得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电)、一级消防工程师证书;同时,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的“优秀专家人才后备”称号。

    邓富金

        邓富金,教授,博导,青年千人,IEEE Senior Member,电力电子系主任,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

        2009年至2012年于丹麦奥尔堡大学能源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2012.11-2015.6于丹麦奥尔堡大学能源技术系开展博士后研究;

        2015.7-2017.4于丹麦奥尔堡大学能源技术系任职助理教授;

        2017年加入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双创人才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电网科技等十余项项目,发表SCI学术论文七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三十余项。主要研究包括风力发电、柔性直流输电、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直流网等。

    付强

        付强(1968.8--),博士,教授级高工,目前就职于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于哈尔滨电工学院电气绝缘材料专业学习,毕业后在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工作。2002年—2008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7月作为高端人才被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引入,2017年被黑龙江省人事厅评为教授级高工。

       一、工作内容

        1992年-2002年负责大型水电、火电、核电定子线棒研制工作,开发的新产品有6500MW冲击发电机、核电650MW、空冷135MW、清河氢内冷210MW、三峡水内冷700MW机组的定子线棒等,其中《清河210MW氢内冷定子线圈研制》课题获黑龙江省机械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根据瑞士ABB公司的技术资料和哈电机的技术条件与设备状况,编制了三峡首件700MW定子线圈的研制工艺指导文件。主持的《大型发电机组VPI绝缘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荣获2015年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参与的工作是国际研究热点方向: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研究与应用,并将研制结果应用于提高环氧材料耐热性的试验工作。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510006)、国家863项目(2003AA202440)、国家973项目(C2320060113)项目。博士研究的新型清洁能源电站,其能源利用率达到80%以上,远远高于目前火电、水电的能源利用率。博士期间在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上发表了《Characterization of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GDC doped A-site deficient LSCF based composite cathode using impedance spectroscopy》(SCI系数8.247,被引用118次)。在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上发表了《 Optimiz ation on fabric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site deficient La0.58Sr0.4Co0.2Fe0.8O3-δ cathode for SOFC》(SCI系数2.531,被引用30次)。在大电机研究所工作期间共发表了40多篇中英文研究论文。

        电厂出现紧急事故时,作为行业内资深的电气绝缘技术专家经常临危受命被派往电站处理问题,如三峡32机组电晕问题、小湾机组电晕问题、阿海机组交流耐压放电问题、溪洛渡4#机组交流耐压放电问题、岩滩定子与转子绕组进水事故处理、水布垭3#机组电晕问题等,检查故障原因,及时给与处理方案,使电站顺利恢复生产。每年都要处理几十起电站出现的异常问题或紧急事故,在大型发电机行业内有较高的声望。

        二、主要研究方向

        负责研究方向之一是提高定子绕组主绝缘导热性能。国内外许多电厂的发电机组运行时间将要或已达到使用年限,在机组更新改造时保持其体积、额定电压、定子主绝缘厚度不变,利用高导热(High thermal conductive, HTC)绝缘能提高机组容量,减少了机组改造费用和提高了机组的经济效益,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提高定子绕组主绝缘材料的导热性能。目前承担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大中型电机定子线棒高导热主绝缘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ZD2018011》,

        负责的研究方向之二是检测发电机定子绕组绝缘老化状态。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介电响应法,在一段频率范围内检测绝缘老化状态,由于绝缘材料老化后会在特定频率范围内发生介电响应参数变化,因此在特定频率范围研究绝缘老化状态能获得介电参数变化的信息,提高判断绝缘老化性能的准确性。介电响应法已经成功应用在变压器绝缘检测方面,而在电机定子绕组绝缘检测方面还处于刚发展的阶段。

        三、行业工作

        2010年加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被接收为CIGRE/A1国际大电网中国旋转电机委员会委员,2011年被推荐为IEC/TC112工作组专家成员, 2012年被推荐为哈电集团材料及设备评标专家库成员,2010年聘为哈电公司电气绝缘技术专业培训师,2018年被推荐为哈尔滨市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中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2014年被聘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学院兼职硕导,已培养5名硕士和一名博士。陆续申报了12项发明专利目前5项已授权。主持编制电机工程学会国家级行业标准《大中型电机定子绕组绝缘性能检测方法》,2017年2月已出版应用。在全国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学术交流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大电机技术等行业会议上,经常获得学术委员会的约稿,并在会议上进行了专题讲座。

    付银仓

        付银仓  男,1975年出生,陕西岐山人,正高级工程师,1999年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电力变压器、高低压开关柜等成套装置技术研发工作,在国内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8篇,独著著作1部。申报国家专利共8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2011年受中国保利集团邀请,聘为电力专家,参与埃塞俄比亚AXUM项目调研,制定埃塞俄比亚电力行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2013年入选国家火炬计划专家库专家,2014年入选陕西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专家库专家,2015年被邀请入选电气技术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2017年被聘为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

    耿英三

        耿英三,男,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分别于1984年、1987年、1997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电器装备及智能化系统研究所所长。2000年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社会兼职方面,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器智能化系统及应用专委会委员;全国高压开关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力设备开断技术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IEEE 高级会员,IEEE EMC XI'AN CHAPTER 主席。

        长期从事电器智能化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过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体项目等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并且承担云南电网公司、平高集团、西电集团、中国电科院等2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和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72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篇。

    顾国彪
    (院士)

    顾伟峰

        顾伟峰,硕士,高级工程师。2004年在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海军后勤装备研究所工作,负责后勤补给装备研制。

        2010年入职金风科技股份公司,从事新能源应用、开发,现任研发中心机电技术部部长。作为电气及产品负责人,开发了1.5MW被动整流型变流器;分别应用于国内常规性、高海拔型以及美洲、澳洲等国际系列化,在国内外已安装运行了10000多台机组。2012年5月通过了国家能源局组织的由程时杰院士担任主任委员的成果鉴定,结论为:“该成果实用性强,已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其技术指标以及控制水平达到同类产品国内先进水平”。2013年之后参与开发了2.0、3.0、4.0、6.0 MW等系列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负责机组电气系统和变流器的研发设计。这些系列机组已经成为公司主打产品,装机运行几万台。

        2015年开始在“国家能源局2015年能源自主创新和能源装备专项”中,承担了“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金风科技风电实验中心建设项目”,负责项目中关键核心部分—16MW级风力发电机多应力高加速度可靠性传动实验室建设。

        工作期间积极从事科研项目、标准和学术论文撰写。参加项目“风电大数据及风电运维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参加编制了《NB/T 31097-2016 高原风力发电机组用全功率变流器技术要求》、《NB/T 31096-2016 高原风力发电机组用双馈式变流器技术要求》等3项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在国内外发表《12/3相双绕组异步发电机自激起励时谐波谐振问题研究》、《全功率风电变流器网侧LLCL滤波器设计方法》、《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电控系统电能质量的配电设计方案》等学术论文14篇。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风电机组并网技术研究;变流器和电控系统的设计与可靠性研究;整机电气设计及优化;整机防雷技术研究;风电机组运维技术研究等。

    韩杨

        韩杨,副教授、博导,201010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获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为陈陈教授(“顾毓琇电机工程奖获得者)201010月起在电子科技大学工作,20143~20153月,丹麦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能源技术系访问学者/博士后,从事新能源电力系统及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策略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地市供电公司、电科院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发表Top期刊论文1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ESI热点论文1篇。

        围绕新能源电力系统、交直流微电网、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电能质量分析与治理等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0项,担任SCI期刊《Journal of Power Electronics》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2010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1年获第23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金奖2013年在国外出版社INTECH出版专著章节一章,2016年获韩国电力电子学会“Baekhyun Award”2016年、2017年分别获平顶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入选电子科技大学基础研究星火计划,获2017年度电子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2019年获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黄际元

        黄际元,男,博士,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培训师。毕业于湖南大学,现就职于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网调度运行工作,自2011年起,一直致力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先后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湖南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兼职研究生指导老师,“热力发电、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供用电”等杂志优秀审稿专家,国网湖南电力科技咨询专家,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2018年参与湖南一期电网侧储能示范工程(榔梨、延农、芙蓉,共60兆瓦/120兆瓦时,分别于2019年5月26日、6月5日、6月14日投入运行),重点参与工程选址定容、投产并网、调度策略制定、运营及商务模式研究等工作。2020年,参与了湖南二期(60兆瓦/120兆瓦时)储能的规划建设工作。结合电网实际,发表储能相关SCI/EI及中文核心论文40余篇,授权(受理)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电池储能系统调频技术》,曾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网湖南电力社会责任根植项目一等奖1项。

        项目清单:

        1)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项目,地区电网“源-网-荷-储”协同调控与商业模式研究(编号:5216A120008B),2020年01月-至今,负责。

        2)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项目,基于D5000调度平台的电池储能电站智能管控模块开发(编号:5216A0200035),2020年01月-至今,负责。

        3)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项目,祁韶直流背景下湖南电网“源-网-荷-储”协调互动与安全控制策略研究(编号:5216A518001L), 2019年1月-至今,重点参与。

        4)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项目,规模化电池储能接入湖南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编号:5216A7160004), 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已结题,子课题负责。

        5)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项目,面向配电网多应用场景的兆瓦级电池储能系统调度策略研究(编号:5216A1170002), 2018年1月-2019年12月,已结题,负责。

        6)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项目,大电网稳控策略下智能备自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5216A118003P), 2018年1月-2019年12月,已结题,重点参与。

        7)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项目,面向省级电网高比例不确定电源消纳需求的储能配置策略研究(编号:5216A2160004), 2017年1月-2018年12月,已结题,重点参与。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规模储能电源参与电网调频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编号:51477043),2015年1月-2018年12月,已结题,重点参与。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大型电网仿真的多类型储能系统建模关键理论技术(编号:51277056),2013年01月~2016年12月,已结题,重点参与。

        10)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大规模风力发电并网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编号:2012CB215100),2012年01月-2016年08月,已结题,重点参与。

        11)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多类型储能系统协调控制技术及示范(编号:2011AA05A113),2012年01月-2014年12月,已结题,重点参与。

    黄金杰

        黄金杰,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两年,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做访问学者。现工作于哈尔滨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长期从事工业过程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哈尔滨市科技创新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40余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0余篇。出版专著2部。目前兼职中国自动化学会集成自动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黄旭虹

    兰志勇

        兰志勇,博士,教授,工作于湘潭大学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主要从事永磁同步电机、无刷直流电机、永磁直线电机及其他常规电机的研发及伺服驱动控制器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担任多个杂志审稿人及国家自科基金委通信评审专家,获评《电气技术》优秀审稿专家、《电工技术学报》优秀审稿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特殊贡献奖。

    雷二涛

        雷二涛,男,河南登封人,1987年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现就职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主配网电能质量监测-分析-治理、电能质量干扰源接入系统评估、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生产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南方电网公司科技项目4项,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参与修订电力行业标准2项,参编IEEE标准1项,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李斌

        李斌,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天津市电力系统仿真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牵头获批天津市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等。长期从事智能电网保护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得2018年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7年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8年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检索51篇,EI检索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第一作者出版中文专著1部、英文专著2部。

    李崇坚

    李建林
    (副主编)

        李建林(1976—),博士,二级教授,博导,国家级人才。《电气技术》第六届编委会委员,兼期刊副主编。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储能标委会秘书长,北京先进碳材料产业促进会储能主委会主任委员,国网吉林电科院储能领域首席技术专家,安徽省自动化学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华东储能领跑者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需求响应组副组长,《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技术》《电网技术》《高电压技术》《太阳能学报》等权威杂志编委,《电气应用》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北极星电力网专家智库成员、特聘讲师。从2009年开始至今,一直从事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

        先后承担储能领域国家级项目多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课题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电网公司储能方向重大项目10项,各级网省公司项目10余项。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5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SCI/EI检索,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负责起草储能领域行业标准10余项,著有《大规模储能技术》《智能电网中的风光储关键技术》《储能系统电网调频技术》等著译作10余部。在储能领域获省部级一、二等奖项10余次。

    李进

        李  进,天津大学副教授,分别于2012年和2017年获得天津大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获第二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7-06至2019-03)于天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10至2019-01于东京都市大学访学。获得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天津大学科技创新荣誉奖教金、IEEE ASEMD Best Paper、《高电压技术》年度十佳论文等荣誉,现为IEEE/IEEJ DEIS会员,IEEE P2780、P2747、P2772国际标准工作组成员,CIGRE D1.73 Working Group Member。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天津市优秀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等多项纵向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管道输电气固绝缘设计及功能材料应用,在IEEE Transactions等电气绝缘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PCT专利2项。

    李立毅

        李立毅,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重点围绕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长期从事特种电机及特种电磁装置方向的研究。面向芯片制造业需求,依托02重大科技专项任务,解决光刻机工件台系统中兼具高精度和高动态特性的直线电机的"卡脖子"核心问题;面向某类飞行器高可靠姿态控制需求,研制应用高过载大功率电机系统;研制成功系列高速主轴电机系统并大量推广。面向微弱磁场环境需求,研制成功亚纳特级大型零磁装置,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3年获长江学者称号,在国内7个学术委员会中任职。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6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28篇,其中SCI收录151篇。授权专利80余项,3项获得发明博览会银奖,10项已在企业实现技术应用转化。承担重要科研项目如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等30余项。

    李争

        李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技术》编委;河北省首届“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石家庄市“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机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小功率电机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控装置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自动化专委会委员,河北省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特种电机设计及其控制技术,新型电力传动装置,新能源发电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攻关(基金)项目等课题30余项;近年来在IEEE汇刊、《电工技术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2篇,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1项,出版著作教材3部,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刘杰

        刘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沈阳变压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院长(总经理),长期从事变压器、互感器、电抗器等变压器类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及试验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标准化、科技管理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等工作。兼任全国互感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变压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小型电力变压器、电抗器、电源装置及类似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输变电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大容量试验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阳工业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监事,《变压器》编委会主任委员,《电工技术》编委会编委。

    刘进军

        刘进军,西安交通大学领军教授,IEEE Fellow(会士),长江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8月晋升教授,领导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现兼任电力电子与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所长。2005—2010年任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2009—2015年任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现为IEEE电力电子学会副主席,中国电源学会副理事长、英文学报主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教育部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家级和省级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等多项,以及2006年中达学者奖、2014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IEEE电力电子学报2016年最佳论文奖、2020年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

    刘清瑞

        刘清瑞,男,河北省邯郸市人,1958年9月生,汉族,双硕士学位,教授,高级工程师。

        现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委员、国际大电网组织中国委员会保护与控制专委会委员(CIGRE B5 STUDY COMMITTEE)、上海电机工程学会远动专委会委员、上海市软件协会理事等学术职位,曾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远动专委会委员、农村电气化标委会委员等学术职位,担任多个中英文专业技术期刊审稿人。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管理、产品研发、工程实施、应用提升等相关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专业领域涵盖电网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数字化变电站、智能变电站、电力物联网、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智慧电网、能源互联网等。

        在国内外专业技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中英文论文80余篇,发表翻译的专业技术论文10余篇,承担了多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包括火炬计划项目、科技种子基金项目、科技小巨人项目),申请有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主要项目曾获得华北电业管理局、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部、河北省、广东省、上海市的多项奖励,参与和主持的专业科技项目涵盖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发电厂监控系统、变电站智能直流电源系统、微机远动装置、调配一体化系统平台等。

    刘炜

        刘炜,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UTK/USABB博士后、电力工程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在科研学术方面,刘炜博士于2010年-2012年在田纳西大学和ABB美国研发中心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0年入职西南交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牵引供电系统理论,再生制动能量利用、柔性牵引供电研究、杂散电流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总科技开发计划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横向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并在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组委会成员,邀请报告发表等。

        在学科及国际合作方面,刘炜博士担任标准IEC/TC9/AHG23,直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标准工作组成员;IEC/TC9/AHG26,轨道交通直流牵引电力系统中能量反馈系统的协调要求和节能性能评估标准编制组成员;IEEE P2657 逆变回馈标准编制组成员;IEEE P2950,高速列车牵引电传动系统标准编制组成员;GB/T 37423-2019《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吸收逆变装置》编制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双向变流装置技术条件》标准编制组成员。

    刘扬洋

        刘扬洋,男,博士,高级工程师、技师,2016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入职国网上海松江供电公司后历任见习调控员、副值调控员,现为发展策划部综合统计专职。

        主要研究领域为园区能源互联网,虚拟电厂,电力市场,竞价策略和风险管理等方向。聚焦于研究多能互补系统、虚拟电厂、园区能源互联网等分布式电源聚合的市场主体在不确定环境下的电力市场竞价策略和风险管理措施。目前在国网公司新战略的引领下,在新电改的改革浪潮中,以上海市松江区九科绿洲南部综合体项目为研究对象,探讨园区能源互联网的规划、市场策略和风险管理措施,致力于提高用能能效,改善用能成本,降低用能污染。

        目前,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依托南通大学),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科技项目三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在《IEEE transaction on sustainable energy》等国内外顶尖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4篇(一作论文8篇),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会议上发表EI收录论文6篇(一作论文5篇)。他是《IEEE transaction on sustainable energy》、《Renewable energy》等7本SCI杂志的审稿人,并获得了《Renewable Energ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 Energy Systems 》两本SCI杂志的杰出审稿人称号,2019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近年来,他获得了第三十一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奖铜奖和国家电网公司2018年管理创新论文大赛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马俊鹏

        马俊鹏,博士,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现为电工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源学会交通电气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国内外电气领域多个期刊杂志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能源并网变换器建模与控制,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建模与控制,全电力电子化轨道交通牵引供电与牵引传统系统建模与控制。

    马文忠

        马文忠,教授。1995至今在中国石油大学电气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现任新能源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工会主席、电气工程专业带头人,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电气自动控制技术等。1993、1995、2006年分别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3-20114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电气工程系访问学者。先后完成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获得专利15项。主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一门,山东省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一门。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等5项,主编8部教材和专著。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专家,校教学名师,兼任IEEE协会会员、中国石油学会电气自动化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控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自动化专委会委员、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委员、山东省智能微电网标准化技委会委员,《分布式能源》期刊编委。

    南寅

        南寅同志现任职北京人民电器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职中国致公党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新能源电器联盟副理事长、中电联能源互联网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电联售电与综合新能源分会副会长。从事低压电器工作近30年,在低压直流电器、低压交流电器、电力泛在物联网领域以及控制电器方面取得了诸多技术创新成果:

        (一)低压直流电器

        1)低压直流小型断路器:创造性的提出了无涡流快速扩散的电弧开断理论。实现全球体积最小DC1000V及以上直流断路器,(发明专利201110300030.0)、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及直流电源保护系统。无涡流快速扩散的电弧开断理论,确立了我司在低压直流灭弧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

        2)低压直流塑壳断路器:创造性的提出了磁驱无极性的电弧开断理论,引用该理论,克服了光伏太阳能发电的技术瓶颈,2P塑壳断路器达到1500V/20kA,(发明专利201811619195.2),直流塑壳断路顺具有50多项专利技术,确立了我司在光伏发电系统直流保护电器的行业主导地位;

        3)低压直流万能断路器:多级电弧转移的电弧开断理论。同等电流容量的体积为国外产品的2/5研究方向以下,在舰船领域、储能领域、太阳能发电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4)核电直流系统:成功将美国AP1000核电产品国产化。

        5)直流配电智能系统:智能组合直流断路器和直流绝缘监测装置在雄安新区的直流示范工程得以成功应用。

        (二)低压交流电器

        1)万能式断路器:发明的软桥抽屉技术(发明专利201310057870.8、201010033805.8、200810118064.6、200810118066.5等),解决了国际上长期以来万能式断路器温升高、体积大、运行不稳定、成本高的重大难题;

        2)塑壳断路器:发明的低电流斥开、低距离卡住动触头的高限流技术,用单断点技术替代双断点技术(发明专利201610007924.3、201710426837.6、201710461384.0等),使极限分断能力达到200kA的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国际上长期以来塑壳断路器体积大、操作可靠性差、成本高的重大难题,以质量、技术、成本等优势,交流保护电器领域的核心技术已在我司形成,确立了很强的竞争优势。

        3)电力泛在物联网领域:参与了福建示范项目,用户综合信息与电能计量的智能集成器(新发明项目)。我司综合运用智能+物联网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智慧运行,智能开关可实时采集并上传、远程整定和遥控电流、电压、剩余电流、频率、开关状态等信息,同时可对故障类型进行定位及录波。

        4)控制电器:公司研制单断点接触结构,单断点开距突变节能接触器,获得国家专利4项(专利号201610383809.6、201510224939.0、201510654454.5、201520783001.8)及美国专利授权(US10453629B2),产品能耗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标准,同时具有高效、节约大量贵重金属、可超低压吸合和低电压保护等技术和经济性优点,成本比同行降低35%以上,为国际领先技术。远低于国际能耗标准,此产品投入市场后,将对控制电器市场产生颠覆性影响。

        自参加工作以来,南寅同志共获得授权专利171项,其中发明专利69项,实用新型专利63项,外观专利14项,PCT专利25项。其中部分代表性专利如下:

        1)《一种单断点接触器》,专利号:US10453629B2(美国),2019.10.22;

        2)《多熔断体的熔断器》,专利号:US10224168B2(美国), 2019.3.5;

        3)《多熔断体的熔断器》,专利号:6343679(日本), 2018.5.25;

        4)《一种利于电弧快速移动和拉长的断路器》,专利号:US10026578B2(美国),2018.7.17;

        5)《一种利于电弧快速移动和拉长的断路器》,专利号:6496326(日本),2019.3.15;

        6)《低压开关中的触头系统、及低压开关》,专利号:2990330(加拿大),2020.7.21

        7)《触头系统、和包括触头系统的接触器》,专利号:2016336689(澳大利亚),2019.3.21;

        8)《用于抽出式断路器的电连接装置以及抽出式断路器》,专利号:19172(OAPI),2020.2.6;

        9)《断路器的可动接触机构》,专利号:312115(印度),2019.5.1;

        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荣誉如下:

        1)《Analysis of Interru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CMiniature Circuit Breaker with DifferentStructures,2019.9,《IEEE Holm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Contacts》;

        2)《GPVS型智能光伏汇流箱及其应用》,2015.8,《电世界》;

        3)《一种带光伏串级接地检测功能的低功耗、安全型智能光伏直流系统》,2014.6,《电气技术》;

        4)《能够防止一点接地导致继电保护误动的安全型直流绝缘监测系统》,2014.4,《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5)《具有熔断器特性的塑壳式选择性保护直流断路器的应用》,2011.1,《低压电器》。

        6)2016年荣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的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7)2016年荣获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8)2016年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9)2016年荣获国家电网公司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0)2015年荣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颁发的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1)2008年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彭晶

    商立群

        商立群,男,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陕西省自动化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协会电力系统专委会委员。200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2007在英国Cardiff大学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2012-2013年,台湾勤益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控制与保护,矿山供电安全技术,本质安全电路理论及应用,电磁暂态数字仿真技术等。先后负责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陕西省和企业委托等各类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20余项;在英国博士后科研工作期间,负责完成英国EDF电力公司和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奖励。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技术、电工电能新技术、高电压技术、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等重要期刊和核心期刊,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IET、IEEE等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等发表论文40余篇, SCI、EI、ISTP等收录30余篇。任全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等;IEEE、IET等期刊审稿人。

     先后主讲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与绝缘、电磁暂态数字仿真、自动控制原理、矿山电工学、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远动和专业外语等10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分别为陕西省精品示范课程、陕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学校精品示范课程。主持和参与多项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目前已培养研究生20余届近百人。

    宋洪磊

        宋洪磊,1985年出生,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学会会员,北京电机工程学会会员。现就职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交流建设分公司。研究方向是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智能电网发展、电力物联网研究、大电网互联特性研究、1000kV特高压交流电网建设管理等。

        作为电网建设管理,先参加了浙北-福州工程浙北站扩建工程、平圩三期送出工程、淮南-南京-上海工程淮南站扩建工程、蒙西-天津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等特高压工程和西藏电网藏中联网工程等重点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经验。工作以来在EI、核心期刊等发表文章15篇,获得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参编国网公司企标1项,编写专著3本。

    孙涌

        孙涌,男,天津人,198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防雷与电磁兼容专业,本科、高级工程师,就职于北京市雷闪防雷设施检测服务中心,中心主任技术负责人,兼任北京高泰斯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致力于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研发、测试及工艺质量控制研究,高压脉冲电流电压采样传感器的研发、设计、制造,在雷电流雷电压测试传感器领域设计研发经验丰富,产品畅销世界。

        担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雷电防护专业本科、硕士生校外指导教师;指导省级立项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课题。发表中文核心论文等3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12人毕业设计,实用新型专利3件。2019年加入电磁脉冲与雷电防护技术专业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库。

    唐任远
    (院士)

        唐任远,1931年生于上海,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工业大学终身教授、曾任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暨永磁电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际电磁场计算学会理事等职务。

        我国稀土永磁电机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创建了稀土永磁电机的理论研究体系、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完善和发展了时空有限元法、电磁场逆问题求解和场路耦合法,解决了永磁电机三维瞬态电磁场计算中的难题;将状态空间理论引入永磁电机动态性能仿真,解决永磁同步电动机起动和牵入同步困难;提出了测量永磁电机电感参数的小电流直流衰减法,建立永磁电机试验方法和规程。解决制约钕铁硼永磁电机推广应用中可能失磁和成本高等多项技术难题,使永磁电机技术和经济性能有显著提高。

        研制出国内首台稀土永磁发电机(3kW、20000r/min);与工厂联合开发出当时世界容量最大的稀土永磁副励磁机,电压调整率、波形畸变率等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装备大型汽轮发电机后提高了电厂运行可靠性,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项和省部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6项,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41项。

        在稀土永磁电机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的系统成就为稀土永磁电机的推广应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和省部级奖10项。主持撰写并出版《现代永磁电机理论与设计》专著、《中国电气工程大典》中《电机工程》卷等编、译、著10部;发表论文400余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100余篇。培养了博士后2名、博士39名、硕士141名及众多本科生。唐任远在教学科研上的突出贡献,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肯定,曾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辽宁省优秀专家、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工作者、全国稀土推广应用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国家、省、市表彰30余次。

        研发稀土永磁电机只是唐任远的一个愿望,他最大的理想是稀土永磁电机能有更广泛的认知、应用和推广,为提高我国电机行业的水平做贡献。唐任远及其团队在进行各种永磁电机样机研究开发的同时,也对其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和程序,结构工艺和有关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和总结,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创建了稀土永磁电机的理论研究体系,形成了以电磁场数值计算和等效磁路解析求解相结合的一整套分析计算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软件。

        1997年12月,唐任远及其团队在系统总结从事永磁电机研究近20年的科研成果基础上撰写的《现代永磁电机理论与设计》专著出版。书中提出了永磁体的数值计算模型及永磁电机等效磁路计算方法;提出了永磁电机局部失磁及局部工作点的概念;提出了具有模糊推理能力的智能化模拟退火优化算法,成功地应用于永磁电机电磁场的逆问题计算中,并对各种永磁电机电磁计算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针对异步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起动过程,提出了电机牵入过程的直接计算方法,大大提高了该种电机的设计计算精度。该书既阐明基本原理,又提供实用的计算公式、参考数据和设计计算程序,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用价值。此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内权威专家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迄今仍被许多高校、研究所和企业选为主要参考书和研究生教材。

        20世纪80年代初,他翻译出版了《交流电机统一理论——在实际问题上的应用》《电磁场问题的有限元解法》《电磁装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3本国外新教材; 校对了《机电能量转换》《小型精密电动机的基础和应用》《通用电机与控制电机实用手册》3本书。这6本书陆续出版后,为国内教学内容更新和工程技术界引进国外新技术提供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唐任远总结科教成果主编出版了《特种电机》作为普通高等教育机电类规划教材;《特种电机原理及应用》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基于多年来在稀土永磁电机领域开展的工作,唐任远团队于2002年获科技部批准组建“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唐任远带领团队进一步把科研成果推广至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推动我国稀土永磁电机产业进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

    王春华

    王洪智

        王洪智,男,出生于1974年5月。1996年本科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2015年获得大连交通大学计算机技术硕士学位。现任大连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和网络安全。

        审稿和委员:现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多次担任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的审稿专家和技术委员会委员,累计评审中英文论文15篇。

        论文情况: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EI检索4篇,核心期刊3篇),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申报发明专利2项。

        科研工作:

       (1)针对网络流量预测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类支持向量机(Multi-class SVM)的网络流量预测方法。通过建立多分类SVM网络流量预测模型,对网络流量数据进行数据编码,并对数据模型进行训练,在预测阶段通过数据解码将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输出数据转换为实际的网络流量数据,并输出预测结果。实际应用结果表明,与单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相比,该方法的最小平方误差(MSE)大大降低。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网络流量预测误差,提高网络流量数据预测的准确性。这是多分类支持向量机(Multi-class SVM)首次应用于网络流量预测,得到了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及论文引用,并被媒体宣传报道,对于互联网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自主开发了“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设备监控系统”。该系统依托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Tomcat应用程序环境、MySQL数据库系统,使用Java语言进行代码编程。系统基于SNMP网络协议,集成了网络访问、网络设置、数据恢复、安全防御、设备监视、数据传输、数据备份、状态监控、系统设置等模块。系统实现了网络设备在线管理、网络故障自动报警、网络设备实时流量分析、网络设备添加和删除、设备管理全程可视化以及网络配置文件自动备份等功能。该系统已经在实际网络环境应用了5年,负责管理100余台网络设备,服务20,000多名用户,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于2019年获得软件版权专利授权。同时,该系统也为网络设备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软件适应能力较强,可同样应用于其他类似单位和部门的网络管理工作,可以大幅提高网络管理效率。

      (3)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新的PCA特征选择算法用于流量特征识别,并首次把这种方法和改进Hadamard矩阵和ECOC-SVM算法相结合,用于数据分类,提高了分类精度。该方法得到了日本J.C. System公司科研同行的采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4)把机器学习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相结合,对大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定量的分析出影响学习效果的各方面因素,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供精准的分析数据。

    王卫

        王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太阳能发电技术、交/直流微电网技术、宽禁带功率器件应用技术、软开关变换技术、照明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科技攻关、市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50余名,兼任全国照明电子专业委员会理事。

    王玉琴

        王玉琴,女,硕士,高级工程师,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网区总经理助理/技术总监。

        业务:电力行业20余年丰富的从业经验,深入掌握电力行业标准,熟悉智慧能源相关标准并具备研究应用落地能力。负责公司南网区域项目招投标、系统集成、用户咨询、技术方案、项目实施等方面的工作。

        在EMSDMS/DASPAS、数据总线ESB/OSB/61970/61968/61850、信息集成、能源管理、新能源、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业务范围涉猎能源、电力、石油石化、轨道交通、新能源、企业等。在南网、国网创新项目中有一定的深入研究:电网运行评估体系、多点联合备用、大型城市电网支撑平台研究、一体化电网广域OSB 总线测试技术等。持续探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参与能源互联网、电网方面的标准,在国外刊物中发表关于虚拟电厂、综合能源、灾备、模型、调度等方面的论文,在电网首次提出DRRCI灾备量化评估方法,同时获得电力方面的专利及相关技术成果。

        爱好:读书、写作、绘画

        座右铭: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可行远!

    韦统振

        韦统振,博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电气技术》第六届编委会委员。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机电一体化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IEEEPES储能系统与装备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超级电容器储能应用、混合电力储能、高压直流断路器、柔性交流输配电(FACTS)、柔性直流输电VSC-HVDC、高压直流输电LCC-HVDC等。先后负责或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课题,获得山西省、江苏省、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机械工业、国家电网公司等一、二等奖项10余次。

    吴淑群

        吴淑群,1988年,教授/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系访问学者,本科与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企业委托研发项目。在等离子体领域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 Plasma 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sma Processes and Polymers, Physics of Plasmas, 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信作者32篇;在国内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论文被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在等离子体领域权威期刊中正面引用,SCI他引500余次,H因子为19。做国际会议特邀报告4次、国内会议特邀报告3次、清华大学特邀报告1次,组织承办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委会第六期学术沙龙。

        在微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发现了系列微等离子体射流模式转变新现象,揭示了基于种子电荷的等离子体子弹纳秒重复传输机制,提出了多种等离子体化学成分调控方法,为提升等离子体病菌杀灭效率与材料处理效率提供关键科学依据;提出了减小管径以大幅提高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方法,获得了2-4个数量级的提升,拓宽了现有等离子体领域的参数边界,为克服低温等离子体装置大、处理时间长的固有难题指引了新方向。

        荣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应用专委会的“优秀青年学者”、全国高电压与放电等离子体学术会议优秀口头报告奖和优秀会议论文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学者创新奖,入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之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首届优秀骨干青年教师。现为IEEE senior member、IEEE NPSS member、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电气技术》期刊编委、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专刊客座编辑,以及10余种国内外重要期刊审稿人。

    兀鹏越

        兀鹏越,正高级工程师,西安热工研究院电气技术部主任助理兼电气技术研究所所长,技术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导师,电力行业静态继电保护装置标委会通讯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继电保护专委会委员,陕西省自动化学会过程仪表分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电气技术》第四、五、六届编委会委员,2015、2016、2017、2018、2019年度连续5年获优秀审稿专家荣誉。

        长期从事大型发电机组启动调试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参加了国内外2台1000MW、6台600MW、5台300MW燃煤机组和3台燃气机组的启动调试,获得多项国优金银奖和电力优质工程奖。目前从事发电厂电气技术的研究、设计、试验及技术管理工作。参加华能集团、西安热工研究院课题多项,获陕西省科技二等奖1项,电力科技奖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80篇,授权发明专利40项,负责、参加6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参编《电气工程大典》。

    奚大华

    肖迁

        肖迁,男,天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师从贾宏杰教授,现为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讲师(天津大学贾宏杰教授团队),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 2020 级工科试验班(电气信息类)班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技术》杂志编委,丹麦 Aalborg University(奥尔堡大学)长期访问学者,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IEEE 会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电源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电力电子技术(多电平变换器,双主动全桥变换器等)及其在智能电网中应用、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和电动汽车储能技术等相关领域研究,共录用/发表17篇高水平SCI期刊(中科院SCI分区一、二区)论文。

        (1)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共录用/发表10篇高水平SCI期刊(中科院SCI分区一、二区)论文,其中5篇SCI一区TOP 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Applied Energy)论文,另外5篇SCI二区期刊 (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等)论文;申请/授权8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和1项PCT国际专利;多次参加业内国际顶级会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共录用/发表IEEE PESGM、ECCE 等会议论文10余篇,其中1篇获最佳会议论文奖。

        (2) 长期担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TIE),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TPE),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 (JESTPE),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TEC) 等国际权威期刊审稿人;IEEE PESGM,APEC,ECCE 等国际顶级会议审稿人;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仪器仪表学报,电力工程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电机与控制应用,电源学报,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电气技术等国内期刊审稿人,多次获优秀审稿专家。

        (3) 主持《天津大学学报》(EI 检索),《IET Energy Systems Integration》(IET-ESI,EI 检索) 和《电气技术》等多个杂志专题。

        (4) 主持2项纵向基金项目和3项横向科技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智能电网联合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项目等10余项纵向课题,部分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等。

        (5) 获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天津大学优秀毕业生(博士),IEEE WiPDA Asia 技术委员会成员,最佳会议论文奖,天津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奖等。

    肖淞
    (副主编)

        肖淞,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技术》副主编。曾获得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等离子体工程专业和中国重庆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双博士学位,获评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针对SF6环保绝缘替代气体研究所面临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了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在国内较早开展了高压电气设备中环保绝缘气体材料的相关研究,在环保气体绝缘性能、分解特性、生物安全性、环保经济性、材料相容性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初步实现了环保气体绝缘高压电器国产化研发。近五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博士后科学基金(含特别资助)、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及多项电力行业委托技术公关项目;发表了SCI检索论文63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31篇、ESI高被引论文5篇、IEEE论文27篇)、EI检索论文6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4项(授权6项);出版中文专著1部、英文专著2部和国际标准1部;荣获2017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为此,作为表现突出的科技创新领域杰出青年,入选2018年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和2019年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获得2019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并受邀参加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光荣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和颁发证书。

        在社会兼职方面,受聘为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国际大电网组织B3.25、B3.45和 B3/A3.59工作组中方委员、国际大电网青年专家组织(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中国委员会委员兼B3工作组联络人、IEEE PES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安全技术委员会电力信息通信智能感知技术分委会常务理事、IEEE PES高压绝缘技术委员会高压内绝缘分委会常务理事、IEEE PES输配电技术委员会配电技术分委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归国青年发展促进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中青科协信息与电子科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力行业环境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和电力行业输配电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电网公司高海拔高电压重点实验室青年委员,曾担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法国图卢兹市学生学者联合会学术部理事、国际会议IDCOMPU 2019、ICHVE2020分会场主席。肖淞在环保气体绝缘设备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及工作事迹被中国青年报、湖北卫视新闻联播、长江日报、重庆晚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并被各大门户网站争相转载。

    熊瑞

        熊瑞,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ET Fellow,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电动汽车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IEEE PES电动汽车(中国)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先后留学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长期从事电动载运装备动力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和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青基 (优秀结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面上基金和企业委托技术攻关等课题,第一/通信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

        发表论文中,ESI高被引论文28篇、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4篇、"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1篇、机械工程学报封面文章2篇、IEEE TVT最佳论文奖1篇、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年会优秀论文3篇、电动汽车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3篇。第一作者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软件著作权登记5件。担任Applied Energy、IET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IET Power Electronics、eTransportation、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fied Vehicles、Energies等15本国际期刊副主编/编委和4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持续入选2018—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和爱思唯尔“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序2获教育部自然一等奖和汽车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

    徐丙垠

        徐丙垠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院长,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线路故障监测、配电网继电保护与自动化、配电物联网。是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获中组部等六部委颁发的“留学回国成就奖”。

        国际供电会议(CIRED)中国国家委员会技术委员,国际供电会议运行、保护与控制(S3)分组顾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TC57 WG17 工作组专家,WG17 TF 90-6工作组 (IEC 61850在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工作组召集人;山东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主持国家“十二五”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 “智能配电网新型量测、通信、保护技术研究与开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保障综合功能可靠性的多种能源协调控制技术”,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配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多项。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与四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担任召集人制定国际标准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3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173篇,出版著作4部。

    徐建军

        徐建军,教授,博导,博士后;《电气技术》编委;黑龙江省新世纪优秀人才;黑龙江省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等方向。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省重点攻关(基金)课题等课题50多项;在IEEE汇刊、《电工技术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多篇被评为优秀论文;出版专著2部,获省科技进步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

    许德智

        许德智,IEEE Senior Member,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中国自动化学会可信控制专委会、中国自动化学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储能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储能标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先进碳材料协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包含,智能电网技术、数据驱动控制理论与应用,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理论与应用,特种电机与特种机器人技术等。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在权威SCI 期刊上发表论文40 余篇(以第一/通信作者身份发表SCI 检索论文35篇)。担任多个IEEE汇刊和多个国内外权威期刊的审稿人。参编“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物”教材《新能源发电与控制-第三版》。申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5项。研究成果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青)等各类国家级和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

    许烽

        许烽,本硕博毕业于浙江大学,现就职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博士后。长期从事智能电网与电力电子技术、直流输配电技术等研究工作。

        先后负责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配电柔性多状态开关技术、装备及示范应用”,国网公司科技项目十余项,国网浙江电力公司科技项目十余项,重大输配电工程“杭州江东新城智能柔性直流配电网示范工程”等6项,积极推动了直流输配电、直流故障隔离、混合直流、柔性多状态开关等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累计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

        入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国际青年能源论坛金奖,杭州市258人才,国网浙江电力公司青年岗位能手,国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十余项。担任IEEE PES直流配电技术分委会理事,IEEE PES电能质量技术分委会理事,浙江大学研究生企业导师,IEEE Transactions、《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等期刊审稿专家。发表SCI/EI论文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软著6项,出版专业书籍3部,参与国内外标准编制11项。

    许寅

        许寅,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智慧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分别于2008和2013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3-2016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担任助理研究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韧性电网、交通电气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ESI高被引论文5篇;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第4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获评中国电力科技优秀青年人才奖,入选北京交通大学卓越百人计划。现担任《IET Smart Grid》《IET Energy Conversion and Economics》编委、《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青年编委、《电气技术》编委、北京电机工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EEE PES能源互联网韧性工作组主席、IEEE PES (中国) 配电网保护控制分委会副主席、IEEE PES (中国) 分布式资源与配电规划分委会副主席等兼职。

    严陆光
    (院士)

        严陆光,1935年7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东阳,电工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名誉校长 。

        1959年严陆光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电力系 ,之后回国后进入北京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电感储能课题组、聚变电工课题组与工程超导磁体课题组组长,应用超导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6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之后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任期至1999年);1990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局局长(任期至1991年);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2年当选为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1993年担任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1999年担任宁波大学校长(任期至2004年);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严陆光长期从事近代科学实验所需的特种装备的研制和电工新技术的研究发展工作。

    阳同光

        阳同光,生于1974年4月,湖南邵阳人,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湖南省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电机控制与故障诊断、并网逆变器控制、状态监测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杨爱军

        杨爱军,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第六届王宽诚青年学者获得者,IEEE Access副编辑,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八届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人工智能与电气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IEEE Senior Member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电力设备故障诊断、微纳传感和能量收集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已发表SCI论文72篇,其中第一/通信作者SCI论文32篇。

    杨津听

        杨津听,男,正高级工程师。1969年12月出生,1992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9年3月,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获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7月到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工作至今,成绩显著。

        2007年12月入选西门子自动化专家, 2010年、2012年、2013年、2018年获得“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2014年11月晋升正高级工程师,2016年8月入选云南省机械工程高级工程师评审委员会委员,2016年9月获二级创新工程师认证证书,  2017年7月入选云南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评审专家,2017年9月入选昆明市机电工程高级工程师评审委员会委员,2017年10月入选云南滇中新区投资咨询专家库专家,2017年10月入选云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第七届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是昆明市科技局认定的创新创业梦想导师,2018年1月获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内审员证书》,2018年8月入选云南省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2018年8月入选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控制仪表及装置、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分技术委员会委员;2018年8月入选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记录仪表分技术委员会委员;2018年9月入选《甘蔗糖业》审稿专家,2018年10月入选中国电源学会信息系统供电技术专委会委员;2018年10月入选中国电源学会直流电源专业委员会委员;2018年11月入选昆明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20年6月入选云南省楚雄市高新区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

        云南省专家协会理事、云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云南省电机工程学会会员、昆明仪器仪表学会会员、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工程硕士校外导师、云南民族大学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云南农业大学外聘教师、大理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本科生近50名,上课近300课时),昆明市企业管控节能技术研究及应用科技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昆明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库在库专家、昆明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库纪检监察库在库专家、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咨询专家、云南省科技厅科技专家库在库专家、云南省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机构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科技服务中心)联系人、全国科技评价专家库专家。

        参与省、部级科技项目2项,主持完成云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项目3项,主持完成市级科技项目1项,县区级科技项目1项,承担企业委托项目60多项,相关金额6000多万元。获发明专利授权4件,均为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公开15件;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9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31件,出版专著1部(参编),获云南省科技进步3等奖1项。

        累计发表论文4 2篇,刊于《电气传动》《昆明理工大学学报》《冶金自动化》《工业控制计算机》《变频器世界》等杂志,有双百双效期刊,也有中文核心期刊。23篇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涵盖多种专业领域: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能质量调控、智能控制、混沌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医疗数字图像处理、医学生理信号可视化的方方面面(理论、技术、产品),应用于制糖、矿业、冶金、机械制造、医疗器械、医疗装备等多种社会应用领域。

    杨强

        杨强,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电气工程学院专聘副院长,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之江实验室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浙江省九三科技教育专委会委员、浙江大学二支社主委、科技委员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先进电气国际研究中心(海宁)主任、IEEE高级会员、英国计算机学会Fellow,IET、IEICE 、ACM 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浙江省通信学会会员、江苏省物联网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兼)。

        2003.11 和2007.7 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硕士学位(优等)、哲学博士学位,2007.8-2010.2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2015间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维多利亚大学短期访问。浙江省高层次留学回国工作人员,承担欧盟IST、英国EPSR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科技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50余项,发表国际期刊和会议学术论文200 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王国松优秀教材著作奖)、英文学术著作编著2部和英文著作章节1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担任IEEE Access副主编、FCS 期刊青年编委,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评议专家、浙江省、杭州市经信委工业和信息化专家,浙江省海洋可再生能源电气装备与系统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超过40个高水平国际会议(IEEE ICC, MILCOM, WCNC, GLOBECOM, IWSSC)和30本国际期刊(IEEE JSAC, TSG, TPS, IEEE Comms. Mag., IEEE Netw. Mag., Comp. J., IET GTD,IET Comms., IET Info. Secu.)《电机工程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子学报》《电信科学》等期刊论文评审人,担任多个高级别国际会议Program Chair 和分会主席(IEEE PICOM, GLOBECOM, ICC)。

    杨晓峰
    (副主编)

        杨晓峰,博士,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3年、2012年获得北京交通大学获电气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4年起加入北京交通大学。IEEE Senior Member,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源学会高级会员。

        学科服务方面,杨晓峰博士担任IEEE电气化交通委员会北京分部执行委员、北京电力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电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 PES中国区输配电技术委员会配电分委会理事、IEEE分布式能源电力电子国际技术路线图(ITRD)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专家库和北京市科委专家信息库成员。

        期刊/国际合作服务方面,杨晓峰博士受邀担任《电气技术》副主编,英文期刊《IEEE Access》《Urban Rail Transit》编委,《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浙江电力》《电工技术学报》等期刊特约主编,并担任多个国际会议(IEEE能源转换大会暨博览会ECCE、IEEE交通电气化会议暨展览会ITEC等)组委会成员或分会场主席。杨博士先后获评《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2019年度优秀审稿专家奖或特殊贡献奖、《电网技术》2016~2019年度优秀审稿专家奖、《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技术》《都市快轨交通》等期刊优秀审稿专家;此外亦获评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优秀作者奖(2018)、《电网技术》优秀作者奖(2016, 2017)、《电源学报》优秀论文奖(2015)、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SPEED优秀论文奖(2017~2020)等。

        科研方面,杨晓峰博士于2003-2005年在信息产业部第七研究所担任电源设计领域的助理工程师,2012-2014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SF未来可再生电能传输及能量管理(FREEDM)系统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中国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站的博士后研究员,2013-2014年在美国GridBridge Inc.公司兼任高级研究员。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安全供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大功率电能变换技术、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应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技术、能量路由器技术等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中欧/中日国际合作、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多项,申请发明专利四十余项(其中二十余项已授权),授权美国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中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一百余篇学术论文,中文论文被引近2000次(其中单篇被引超100次的5篇),并有数篇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论文)。

        个人主页:http://ee.bjtu.edu.cn/teacher/index.php?dept=6&tid=249

        ResearchGate: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Xiaofeng_Yang28

    元复兴

        元复兴,教授级高工,198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真空专业,现任西电集团首席科学家。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输变电设备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变电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高压开关分会理事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力电容器分会理事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绝缘子避雷器分会理事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SAC/TC65全国高压开关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主任委员;SAC/TC45全国电力电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NEA/TC9能源行业无功补偿和谐波治理装置标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真空学会理事;陕西省真空学会副理事长。2000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一直从事高压电器产品开发与试验研究及相关标准制修订等工作。参与完成的“输电等级单断口真空断路器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五位);ZN28-10系列真空断路器、ZMD11-10真空灭弧室评为国家级新产品。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第一位);二等奖三项(第一位);优秀新产品一等奖两项。获得“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高压真空断路器”、“一种用于短路冲击发电机运行的拓扑结构”等多个国家发明专利;参与完成“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电工术语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等多个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主持了ZN28-10系列真空断路器、ZMD11-10、ZMD14-10系列真空灭弧室、CD17系列操动机构研制,产品技术水平居同期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产品均为国内主导产品,占同类产品产量50%以上,累计产值超过30亿元。最新主持研制的真空发电机断路器参数居国内外同类产品领先水平,正在研制的固体绝缘真空断路器、新型真空灭弧室为换代新产品。

    袁立强

        袁立强,于1999年和2004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8年被聘任为副研究员,2012年获博士指导资格。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电子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大容量电力电子与新型电力传输中心副主任,全国变频调速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电气技术委员会委员,《电气技术》编委,Journal of Power Electronics编委,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容量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变压器/电能路由器、功率半导体器件应用等。先后负责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863课题,国家重点专项以及多项重大横向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出版6部科技书籍,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30余篇,优秀论文奖7次,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曾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

    苑舜

    张洪阳

        张洪阳,男,辽宁大连人,1982年生,工学博士,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主要从事石化电力技术、新能源发电和电能变换技术、新能源电制氢(绿氢)及氢能应用技术,以及电力电子装备和系统研发工作。近期关注传统能源领域电气技术升级,以及新旧动能转换下新兴资源能源的利用、碳纤维新材料应用等。

        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获省级奖励2项;在《电机与控制学报》《系统仿真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在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近10篇(EI检索);申报各类专利20余项,其中授权10余项。

        担任《电气技术》编委;担任中国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协会化工电气专家组专家、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石油化工智能工厂分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源学会高级会员。

    张立伟

        张立伟,男,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09~2002.03于北京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电气工程学院学习,获得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学士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2.09~2006.01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学习,获得电机与电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于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工作至今。其中2016.12、2017.12于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访学;2018.12~2019.12担任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机械与航空学院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一)轨道交通辅助供电系统和新型牵引供电制式研究

        环境友好、具有自身应急保障能力的轨道交通车辆是目前发展的趋势,本人主要开展了磁悬浮列车辅助供电系统谱系化设计研究、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牵引控制研究等工作。主要研究工作有磁悬浮列车辅助供电系统设计平台研究、无网受流列车原副边解耦控制方式研究、无网受流列车动态充电线圈配置方式研究、无网受流列车站台屏蔽设计方案研究。

        (二)磁悬浮车辆关键技术研究

        克服了传统列车轮轨间黏着力、具有良好爬坡能力的磁悬浮列车,是近年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本人针对磁悬浮列车车辆,进行了混合励磁磁悬浮直线电机永磁与电励磁最优配比研究、悬浮电磁铁线性化控制研究、新材料车体及相关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有:混合励磁磁悬浮列车系统研究、新材料车体及相关技术研究。

        (三)新型载运工具运动控制系统研究

        新型载运工具是国家和行业的重点研发方向,本人持续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载运工具电气系统设计和控制研究、载运工具牵引-制动-转向协同控制设计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有: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载运工具多动力整车仿真模型建模及分析、载运工具整车控制器(VCU)及整车动力操稳协同控制系统(DSCU)研究。

        目前在以上领域已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了40余篇SCI、EI检索论文,在读和已毕业博硕士研究生70余人。

        根据上述研究领域,结合科研项目及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组建了相应的科研团队,包括:现代无轨列车牵引-制动-转向协同控制团队、磁悬浮列车控制与运用团队、轨道交通新型供电制式(无线充电)车辆与车载储能技术团队、高速动车组列车辅助供电系统平台开发团队、新能源电动汽车驱动与整车控制团队。

        带领团队成员作为核心成员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等国家级纵向课题多项,各类校企合作横向课题几十项,与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中车、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等多家央企保持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作为校方负责人,先后与深圳市长龙铁路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北京腾实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航天三院35所达成共建研发中心或工程中心协议,目前以上四个中心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本人坚信科研活动来自生产实践,要真正走进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原则,有针对性的将学生派往研究培养基地、合作企业、知名知识产权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科研以及诸如专利撰写、申请方面的知识产权学习;鼓励、支持和选派博士生前往国外知名大学交流访学;组织研究生参加日本JST机构的“樱花计划”,前往日本相关科研院所短期交流。

        除此之外,结合我校轨道交通的优势学科,以及本人及合作团队10多年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研发经验,目前正在与中车集团唐车公司共同研究开发融合轨道车辆和公交车辆优点的现代公路无轨列车,该车型包含全新的设计概念和控制理念,是一种新型中运量城市公共交通解决方案。

    张灵

        张灵,男,博士,清华大学电机系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IEEE member,CIGRE member,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换流变压器油纸绝缘空间电荷测量及应用、高压电力电缆绝缘、高性能绝缘材料开发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5项;特邀报告8次。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担任973课题联系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项目各1项,以及多项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研究工作曾获2019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国际先进材料协会“科学家奖章”、2017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

    张文亮

        张文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超特高压交直流电网、过电压与绝缘配合、高电压技术、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计算机控制、电能质量控制、电力电子与柔性输电、供用电、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电能计量、雷电定位监测和新能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标准化、科技管理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等工作。主持和组织完成《特高压直流试验与研究基地》和《西藏高海拔特高压试验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电网计量中心》、《国家电网风电研究检测试验中心》的设计、建设与运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获得能源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获得水电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次,获得中国电力科技进步奖三次。编制完成51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获国家发明专利19项。发表技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本。曾任国家电网公司人事与董事部主任、副总工程师、总经理助理、顾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电网计量中心主任,电力部(水电部、能源部、国家电力公司)武汉高压研究所所长,国家高电压计量站站长。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电力行业供用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电能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不停电作业技术与装备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电能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全国电力设备在线检测与状态维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全国直流输电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磁环境专委会主任委员顾问、电力行业电能质量与柔性输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问,武汉大学名誉教授,全球华人能源与电气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央企业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委,《高电压技术》编委会主任委员,《电网技术》主编,《电工技术》编委。

    张银峰

        张银峰,空军预警学院讲师,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获得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海军工程大学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大功率逆变器及谐波补偿装置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尤其在逆变器鲁棒控制、伺服最优控制、高性能多目标协同控制以及逆变器并联组网运行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所研究的高性能逆变电源得到了推广应用。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EI检索7篇,主持博士后面上基金一项,学校预研基金两项,军内某科研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和装备科研3项。

    赵峰

        赵峰,保定天威保变电气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力变压器科研开发工作,获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称号、国资委“神华杯”第二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金奖,被聘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带头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变压器行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全国变压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高效节能等领域变压器类产品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与应用工作,主持(或参与)750kV交流输变电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及工程应用、超高压特大容量发电机变压器、1000kV交流特高压电力变压器、1000MW发电机配套三相一体主变压器、智能化变压器、220kV超导限流电抗器、大功率变流器输出变压器国产化等国家及省部级研发项目,取得国际先进及以上水平科研成果10余项,成功应用于西电东送、三峡水电、大亚湾核电、特高压输电等国家重点工程,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次,授权国家专利4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参与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5部。

    郑天文

        郑天文,男,中共党员,清华大学博士(后)、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丹麦奥尔堡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储能及能源高效利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专业硕士导师,IEEE PES能源互联网专业技术委员会成员;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拔尖人才计划和四川省天府英才特优人才计划;长期从事储能、新能源运行调控等相关研究,主导和参与建设1个国家级示范项目、6个省级重点示范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皖江高端装备制造协同创新重点基金、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项目等10余项。授权申请发明专利29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周孝信
    (院士)

        周孝信,1940年4月生,山东蓬莱人。1965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系统研究所所长、院总工程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IEEE Fellow。现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期刊主编。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数学模型和方法研究。

        1973 年针对我国第一条330kV 超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和跨省输电系统振荡事故分析的实际需要,开创研究计算机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开发应用潮流和稳定计算程序,获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 年自主研发大型电力系统分析软件(PSASP),提出用户自定义建模、复故障数学建模和直流输电系统建模方法,广泛用于全国电力系统,获1985 年首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 年主持超高压输电可控串补的FACTS 技术研究,并首次用于220kV和500kV 可控串补工程,获2008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获IEEE PESNari Hingorani FACTS 奖。

        21 世纪初主持“电力系统全数字实时仿真”研发。提出采用先进的机群架构和分网并行算法,创新研制出高性能电力系统全数字实时仿真装置(ADPSS)在国内外推广应用,获2009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9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2—2019 年先后提出三代电网和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概念、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为国家制定中长期能源电力发展目标和政策对策提供咨询建议。

        发表学术论文160 余篇,编著科技著作7 部。1981 年参编著作《电力系统计算》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周亚宁

        周亚宁,1955年出生,教授级高工,1978年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后就职于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主要从事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系统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及技术服务。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现任北京电力电子学会秘书长。

    周远翔

        周远翔,工学博士,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珞珈讲座教授,天池特聘教授,IET Fellow,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宣部最美支边人物。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中国IEEEPES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委员会内绝缘分委会主席,全国绝缘材料标委会、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专委会、测试技术与仪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多个标委会、专委会委员,《高电压技术》《绝缘材料》《新疆大学学报》《电气技术》杂志编委。留学日本和美国,曾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北京电气工程师进修学院院长,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高电压实验室主任、高电压课组组长。长期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电介质绝缘材料、空间电荷、树枝老化、局部放电、绝缘检测与状态评价、交直流电力电缆和变压器(换流变)等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奖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编写教材1部、专著1部。